1.原油價格影響因素分析框架
原油作為對全球影響最大的一種商品,不僅在全球現貨貿易中占據相當重要的比重,同時也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等密切相關,作為市場龍頭商品,其價格影響因素錯綜復雜。大體上可以分為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兩大類影響因素。宏觀經濟、原油產量與庫存、氣候和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通過影響原油的供需基本面影響其價格變化,反映出原油作為資源的商品屬性;資本流動性和投機因素則通過沖擊原油計價貨幣的幣值和對基于供需基本面各類題材的“炒作”影響油價,更多地反映了原油作為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

2.原油分析的數據來源
原油市場是個國際化市場,該市場高度有效,很難在信息方面獲得比較優勢。因此,雖然影響油價的因素非常復雜,但研究和分析的起步階段并不困難。免費的數據包括:IEA、EIA和OPEC。這三個機構是國際上較大的能源機構,每個月都有免費的月報以及其他相關報告;石油公司當中BP的統計年鑒也是免費的。此外,現在機構一般都有購買Wind\Bloomberg\Reuters等數據咨詢服務機構,這樣可以覆蓋行業至少60%以上的信息和數據。當然,如果真要獲得一些市場難以獲得的原油數據,價格會相當的昂貴。投入產出未必可行,因此,對原油這個商品更多需依賴對整個市場邏輯的把握。
3.影響原油價格的主要因素
OPEC供應
OPEC擁有世界上絕大部分探明石油儲量,其產量和價格政策對世界石油供給和價格具有重大影響。OPEC作為一個產油國政府之間的聯盟,可通過不斷調整自身的能源政策,改變成員國原油產量配額,并通過調控OPEC的原油產量,來控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走勢,以維護成員國的利益,實現其成員國石油資源的最佳利潤。

剩余產能
歐佩克剩余產能是評估全球原油市場對潛在原油供應減少應對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某些地緣政治事件導致某一地區原油供應中斷,假若此時市場有足夠的剩余產能來抵消可能減少的供應,那么事件對原油價格的影響會比剩余產能處于較低位時期的影響要小。反之,當歐佩克剩余產能到達較低水平時,原油價格就會出現風險溢價。原油剩余產能主要集中在波斯灣的OPEC國家,大部分集中在沙特。

非OPEC國家供應
隨著美國頁巖油、巴西深海油以及加拿大油砂油的大力開發,非歐佩克國家的供應再次崛起,與歐佩克形成兩雄相據格局。EIA數據預計,今明兩年非歐佩克國家的液態燃料產量將分別增長235萬桶/日和127萬桶/日。其中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地區將占據非歐佩克增量的絕大部分。這主要得益于北美地區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大力開發。

原油成本
原油生產商在進行原油開采時,需要考慮原油開采的經濟價值,如果原油的市場價格低于開采成本,生產商將會停止開采,等待價格回升才會重啟油田。原油的成本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從油田開始的探勘成本,如果油田經探勘證實了儲量情況后,便可進行開發;在油田開發完畢后,就可以進行原油的開采,也就是將已證實且已開發的原油儲量轉換成已開采的原油產量,這個步驟產生的成本稱為生產成本;其他的成本屬于生產面以外的成本,例如折舊等。從下圖來看,中東地區生產條件最好,陸上石油生產的平均成本為27美元/桶。大陸架地區平均約為41美元。重油約為47美元。俄羅斯地區,以陸上石油生產為主,平均成本約為50美元。世界其他地區,陸上約為51美元。深水區成本為52美元。超深水區約為56美元。北美頁巖油的平均生產成本約為65美元。北美油砂的平均成本約為70美元。北極地區生產成本約為75美元。

原油庫存
庫存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一個緩沖,對穩定油價有積極作用。石油庫存分為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前者是為應對石油供應中斷導致的能源安全問題,是一種抵御風險的機制,不是以干預原油價格為目的,后者是調節和平衡市場供求以及價格的重要力量。其中美國以及經合組織的庫存水平已經成為國際油價的指示器。
一般而言,OECD北美的庫存對WTI原油價格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OECD歐洲的庫存水平對Brent原油價格影響更大。從下圖來看,目前經合組織原油庫存供應天數維持在60天左右,處于5年平均供應天數中沿,表明原油市場庫存已經回歸正常范圍。

美國原油庫存
目前美國的商業原油庫存處于5年平均水平中沿區間。根據EIA的預測,明年美國原油庫存基本上都會是近5年同期的相對高位水平。

原油需求
以美國為代表的OECD組織國家和以中國為代表的非OECD組織國家是全球原油消費的主體。從原油消費地域來看,北美、亞太和歐洲及歐亞大陸是世界石油消費的主要區域,3地區每年的石油消費量占全世界的80%。北美地區、歐洲近年來石油年消費增長率減緩,其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這是由于上述地區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合理以及對能源的利用率很高,極大地節約了資源。

4.影響原油價格的其他因素
經濟增長
全球經濟狀況是影響原油需求的重要因素。全球經濟擴張會使原油的需求曲線移動,由于原油供給的價格彈性相對較低,因此經濟擴張會使原油價格重心上移。無論是瞬時的全球經濟沖擊還是全球經濟的長期變動都會對原油價格產生影響。反之,如果經濟下滑,則需求降低,價格隨之下跌。當然,經濟狀況只是決定原油價格走勢的眾多因素之一。更確切地說,原油價格和經濟增長是相互影響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環境下,各個國家經濟結構以及原油消費的結構并不相同,因此原油價格沖擊對各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可能并不相同。近年來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強勁增長使得原油需求急劇增加,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震蕩走高。其中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帶動了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1/3。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原油消費與GDP的增長比率不盡相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中,單位經濟活動的耗油水平相對較高。

投機因素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特征是期貨市場的影響顯著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由期貨市場向現貨市場傳導的價格形成機制。盡管國際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不是油價波動的誘發因素,但事實上,大量資金進入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市場,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國際油價的波動,并使其嚴重偏離基本面。今年初以來,市場投機資金大幅增持原油多頭頭寸,截止2月初,WTI原油非商業凈多頭寸已經突破70萬手的歷史高位,市場投機力量大舉做多原油給原油市場造成了較大的上漲壓力。

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不穩定是造成短期油價波動的重要原因,加上市場的預期,更進一步加劇了油價的波動。地緣政治的穩定性會直接影響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進而影響到世界石油的價格。影響油價變動的地緣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突發性的政治事件,如爆發戰爭、兵變、革命、政變等。從長期來看,突發事件對油價沒有多大影響,但在短期內對油價的波動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地緣局勢動蕩的地方包括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南北蘇丹、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而這些地方也是世界主要石油供應集中的地區,動蕩的局勢已經造成太多的非計劃性減產,且仍將是未來全球石油供應和價格的重要變量。

美元
美元作為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貨幣,即使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需求與供給沒有變化,美元匯率的波動也會造成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而美元匯率不僅受到美國經濟狀況、財政政策、利率等國內因素的影響,而且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也會影響美元匯率,通過風險溢出加劇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簡單地說,當美元指數走弱時,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從歐元、日元或其他貨幣角度看來時,價格降低,從而促進需求;反之美元升值時,從其他貨幣的角度看價格升高,抑制需求。

天氣
異常的天氣可能會對原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美國的原油工業基地集中在墨西哥灣,而這一代恰好是颶風多發地。當颶風形成后襲擊墨西哥灣油田密集區時,這一帶的海上作業平臺往往會停止工作,導致原油供給發生變化,從而抬高原油市場的價格,尤其是WTI原油價格。2005年8月份,卡特里娜颶風橫掃美國墨西哥灣的原油工業基地,摧毀了很多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煉化廠裝置受損,導致全球原油供應失衡。美國政府和IEA先后釋放3000萬桶及6000萬桶原油戰略儲備,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才應聲回落,結束這場危機。2017年的哈維颶風也造成墨西哥灣地區煉廠投入減少320萬桶/天,周度煉廠開工率從96%降至63%。
